最近这个天气,看似阴天实则闷热,空调安装可得抓紧时间。虽说现在很多家庭都会选择挂壁式空调和立式空调,但是很多家庭使用需求较大的用户都会选择安装中央空调。中央空调比较美观,而是温度所带来的舒适度非常高。下面,京乐企服小编就给大家说说中央空调的选择方法。
第一点,适用性
1、如果要安装中央空调,房子的户型和层高很重要。
从舒适度来说,家用空调每台室内机都会设置一个出风口和回风口,这样气流循环更加合理,室内基本上没有多大温差,不会出现制冷死角,舒适度相对分体空调来说更高一些。但是由于中央空调的风机盘管、管道等都需要隐蔽式安装在吊顶中,所以推荐层高在2.6米以上的户型安装。
对于选择风管机还是多联机,需要根据户型面积以及预算来看。我们常见的中央空调一般是一拖N的家用多联机,也就是一台室外机带动多台室内机。风管机是一拖一的形式,一台室外机带动一台室内机,也经常被称为隐藏式空调。
风管机的价格比1拖N的中央空调要低,拥有壁挂机的功能以及中央空调的外貌,同样也拥有中央空调均衡舒适的出风,相对来说更适合小户型选购。
2、选择氟系统还是水系统,根据制冷和制热的需求来判断。
在选购前首先要明确使用需求,家里是否有老人和小孩,是否有体质较差对温度较为敏感的,如果是这类需求可以倾向于出风更柔和的水系统。如果对制热有需求的,可以考虑一下水机联动地暖的方案,这样也省得安装多套系统。
水系统与氟系统区别:
水系统中央空调冷媒与水换热,相对来说出风更柔和,空气中的水分不容易丢失,舒适度高;而氟系统中央空调是冷媒直接蒸发式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,效率高、在制冷制热时间响应上很迅速。
综合来说,选购时还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,例如:家庭使用习惯、面积大小、制冷制热需求等因素来做具体选择。
第二点:选购参考因素
1、节能性
节能是选择电器的一大重要指标,中央空调的核心部件——压缩机,它的能力强弱直接决定着整个空调的运行,对使用的效果以及能耗有直接影响,关系着空调是否节能。
变频式中央空调和定频式中央空调相比,可以根据温度的实际变化来调整压缩机的运转速度输送制冷剂,进而实现制冷量的动态调整,而定频式中央空调则是通过压缩机的启动和停止来控制温度。相对来说,变频式中央空调制冷制热速度快,温度控制精确,且长期使用更加节能。
2、制冷量和配比
制冷量需要知道房屋面积,每平方米需要的制冷量然后计算出总的制冷量,再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室外机的冷量。
房间实际所需制冷量=实际受冷面积×单位面积制冷量,通过计算出的制冷量可以推算出房间所需空调的匹数。
在具体选择时,也需要根据具体户型朝向、建筑保温情况等情况调整制冷量大小,还要注意室内外机的配比合理,不要超配导致系统使用故障。
3、噪音值
根据国家规定的《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噪音限值》,额定制冷量在2.5-4.5kw的整体式空调器室内噪声限值不超过55dB,室外不超过60dB,分体式空调器室内噪声限值不超过45dB,室外不超过55dB。
除去机器本身运行时会产生的噪音以外,安装是否规范也会影响噪音的大小,例如:主机位置摆放、机箱管道的布局、减震配件安装不当等,因此要选择专业的安装团队,减少人为因素影响。
4、安装和售后服务
安装售后很重要,中央空调隐藏安装方式,安装团队需要根据房屋的具体格局进行具体的设计,包括风道、每个房间的调温开关、管线的走向和暗埋等,这些都需要在房子装修前进行,选择一个好的安装团队,有一个好的安装品质才能保证后期的使用效果。中央空调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,拥有专业的安全效果以及贴心的售后服务,才会在往后使用的日子里更舒心。
第三点:出风方式
中央空调有多重出风和回风的方式。如果层高不是很高,吊顶空间较小打算做局部吊顶的,可采用侧送下回的方式,既节约空间,又简洁大方;如果吊顶空间足够、层高较高的房间,可采用下送下回的方式,保证制热的最佳效果;如果吊顶空间较大,可采用侧送后回的方式,不但美观,而且进一步减小噪音。
客厅餐厅的出风口最好不要正对着餐桌,这样容易将灰尘吹进食物,在卧室安装的风口也不要针对床头,避免引起不适。
以上就是京乐企服小编对“杭州选择家用中央空调的方法,只需记住三点”一文的全部整理内容,希望您在看完之后有一定的了解,我们公司专业从事中央空调维修维护,清洗保养,节能改造,销售安装公司、中央空调空气净化等业务,我们拥有16年的维修经验,一流的技术团队,完善的服务流程,一流的服务质量,16年的维修我们坚持为客户提供超出预期的专业服务,获得了数万客户的一致认可,如果您有中央空调的相关问题和需求,可以随时联系我们,我们的24小时服务热线:400-898-1819。
以上就是京乐企服为大家整理《杭州选择家用中央空调的方法,只需记住三点》的全部内容了,如果还有疑问请咨询24小时在线客服小姐姐。
本文标题:杭州选择家用中央空调的方法,只需记住三点
本文作者:京乐企服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yktservice.com/news/1991.html